返回

卧马沟的冬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四章0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业各类人群全都参加进来,先是夺权的风暴,紧接着就是武斗的狂潮。武斗是由夺权引起的,各路造反的群众都声称自己是最革命的组织,最应该从走资派手里夺取政权。于是就发生武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拿起枪杆子怎么能夺得政权,一时间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又成了楚汉相争的战场,这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武装斗争,对立的两派高举起的都是革命的红旗,争夺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但这并不妨碍两派真刀真枪地武斗。三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写的多么好呀: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呀,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历史前进了几千年,人们为啥又回到了愚昧的时代,根源在那里?谁问过这样的问题,谁想过这样的问题。一个人思想,七亿人行动,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武斗夺权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卧马沟却显得有几分安静。

    卧马沟是个小村子,百十来号人,关系一点也不复杂,他们祖祖辈辈住在一起,是知根知底的了解。三个掌权管事的村干部,又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儿女亲家,他们不乱社员群众谁还能乱起来,谁愿意把自己平静的生活无端地搅乱。实事上中国的老百姓就和耕地的老牛一样,是最吃苦耐劳,最能忍辱负重的好百姓。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最好的老百姓往往就要遭受最大的磨难,这似乎也是一条规律,眼前的形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吴根才让红卫兵揪到下马河的大十字上批斗了一回,回来后又病了一场,思想情绪整个都消沉下去。但他还是卧马沟的队长,还是卧马沟的党小组长,郭安屯李丁民还是扶帮他的左膀右臂。卧马沟的干部群众没有分裂成对立的两派,他们还像以往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的只是队长吴根才敲钟的时候不再是那么有劲,浑厚的铁钟让他敲的疲疲蹋蹋的,让人听的昏昏沉沉没精打彩,不像要上工干活的样子。

    为了激发起社员群众的劳动劲头和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热情,政治队长郭安屯进言建议在皂角树下开一次批斗会,把地主的儿子和他的女人揪出来斗上一回。斗地主,是文化大革命永远的主题。

    但是吴根才摇头了。他额头上并排着的三个让火罐子拔出来的深褐色印记早就消褪的没了踪影,可他心里的阴影再也消除不掉了。还是老百姓说的好: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吴根才在大十字上挨了一回批斗,就知道被斗争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那是对人最残酷最野蛮的羞辱和摧残。他自己被冤冤枉枉地批斗了一回,耀先月儿又有什么罪过?他们不就是地主的儿子儿媳吗,斗来斗去,斗了这么多年,斗出个什么结果?还不是原帽旧鞋。“算咧,陈芝麻烂谷子拾翻出来一百回,还是个那。要想开会,就在皂角树下念念报,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正地里的庄稼活也不紧,全当是磨镰哩。”吴根才不想再让耀先月儿当众出丑,他和月儿毕竟是有过那种关系的,他不能不替月儿想一想。同时他也不想让郭安屯白开一回口,他好赖也是政治队长。于是吴根才就说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在皂角树下念报学习,并且还幽默一把,把念报学习说成是磨镰。磨镰不误砍柴工,意思也是和抓革命,促生产相吻合的。

    郭安屯心里虽有些不高兴,但还是让吴根才最后一句幽默话给逗笑了,他也就顺着台阶往下走。他知道吴根才是在有意袒护月儿,但这不能往外说,说出去就和亲家伤和气了。

    学习就学习吧,到时候能给公社革命委员会夺了权的造反派交待过去就行。郭安屯在皂角树下敲响了大铁钟。骤然响起的钟声与往日有些不同,这钟声响的急促而宏亮,有些像吵架的女人在吱吱哇哇地叫。

    疲蹋惯了的社员听到这样响起的钟声,心里也是一紧,就都紧着往坡道下走。到了皂角树下听说是要开会,便都喜欢地叫嚷起来。坐在场子上开一晌会和蹶着尻子在地里干一晌活,挣的工分却是一样的多,人们当然愿意来开会。就连平常很少下地干活的人也都挤坐到场上混工分来了。农民的觉悟就这么高。

    听说下面又要开会,崖口上的耀先月儿就紧张起来,卧马沟开会,不批斗他们能批斗谁?两个人相互看着,眼里都满含着忧郁和焦虑。但是不下去是不行的,开批斗会,他们不主动下去,政治队长就会派民兵上来揪。还是那句老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耀先月儿用眼神相互鼓励着,怀着一种悲壮的决心,向崖口下走去。

    是学习念报,不是揪人斗人的批判会,耀先月儿像是逃躲过一劫似地坐在人群后面长长地出一口气。

    现在开这样的学习念报会就有条件多了,首先卧马沟也订了人民日报,报上天天都有社论或是特邀评论员写的大块文章,这都是现成的学习材料;其二,卧马沟回来一群学生娃,不管是在城里念高中的,还是在下马河念初中的学生都回来了。学校全都停课闹起革命,学生娃不回家干啥去。没有回来这一群中学生时,报上那一块块大文章,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念下来,卧马沟老一茬人里读书识字的人不多。

    在县城上高中参加了红卫兵的郭土改和李天喜也回来了。李天喜是自己跑回来的,郭

第二十四章03(2/8),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